民国广东宪兵史略(八)黄埔军校宪兵及学校
风雪
(一)黄埔军校警卫队
1924年5月5日,黄埔军校成立,校本部辖警卫队,除担任全校警卫工作,并兼行使黄埔校军宪兵职权;6月16日,任命胡公冕为队长,编制警卫宪兵90余名;时黄埔军械缺乏,校军宪兵是唯一持有粤造毛瑟枪的单位。
1925年1月15日,东征动员发布,建国军与黄埔校军编成东征军,前敌总指挥部(总指挥张民达,参谋长蒋介石)以校军警卫队组成随军宪兵排,负责军纪纠察与总指挥部警卫及官长卫士,由警卫队长宓熙任宪兵排长。3月,东征军底定东江,并于东江设立宪兵队。
1925年4月,宪兵排扩充为校长卫士连,仍由宓熙担任警卫宪兵连连长。
5月7日,国民党中央第七十九次常务会议决议:取消军校教导团名义,改称“党军”,蒋介石为党军司令官。此时该连改称“党军”宪兵连。6月15日,建国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。25日,党军宪兵连开赴广州观音山训练。
8月初,党军宪兵连扩编为国民革命军宪兵营,杭毅任宪兵营长。另由军校学兵连改编为党军警卫宪兵连,王文彦任宪兵连长。
8月23日,蒋介石令军校炮兵营、宪兵营、第四团统归何应钦师长指挥调遣。
(二)黄埔军校宪兵科及宪兵教导队
1924年8月,黄埔军校第二期成立,由各地考取学生共四百四十九人,于八、九、十等月先后到校上课,当时分步、炮、工、辎四科。
11月27日,校当局为应东征需要,复派管理部主任顾祝同组织宪兵队(宪兵教导队),由顾祝同草订宪兵队组织表,增加宪兵一科于广州省城北校场陆军讲武堂旧址,12月即开始上课,当时原定六个月修学期满,嗣以随征之故,迳延达一年之久,至1925年8月21日始行毕业。
二期开始,因为学生多了,黄埔岛上校舍已不敷用,于是军校分地训练,其中在广州省城北校场陆军讲武堂旧址设“陆军军官学校”即所谓省分校,工兵科、炮兵科、辎重队和第六队学生以及教练部于1924年底相继迁移至此,宪兵科亦设于此。
1925年4月,宪兵科开学,训练期限十一个月,1926年2月毕业。宪兵科的开学和毕业时间非常晚,远远晚于二期其他科,反而跟黄埔三期更为接近。
三期的入伍生队第二营曾移驻北校场省分校,时间在1925年的4月15日至30日间,正好与宪兵科一起同学,之后开回本校训练。难怪今人皆因同学而疑宪兵科属于三期。
宪兵科所授学科教育有宪兵学、射击教范、一般之军事学、陆军现行惩罚令、陆军警察学、军制大要、马学、马术教范、捕绳学、侦探学、陆军礼节等;术科教育则有步兵教练、乘马教练、手枪射击术、劈刺术、捕绳实习、实弹实习、器械体操等。
11月27日,以该校第二期学生组成“宪兵教导队”,为第一支黄埔校军宪兵。
【林荫堂】(1879-1966),广东东莞人。1919年参加广东精武会第一期国技训练班。民国期间先后在广东宪兵教导队、广东宪兵司令部、黄埔军校、国民革命军警卫旅旅部、第一教导师师部等处任国技教官。
1930年代的黄埔同学总名册记载宪兵科同学有34名:胡祖介、江泽尘、祖烈、苏兆熊、吴汉桂、邢昂、陈棣春、巫侠珍、郑连义、陈鸿儒、李春芳、李名熙、陈国泰、陈西平、杨凌昌、易安华、戴旭、邓占、方乐书、傅焜、潘锦春、谢世进、杨仲英、张咸宜、赵勉、赵平西、郑产、朱夔、李伯温、李树云、刘本仁、王安銮、詹言、张石济 。
易安华
【易安华】(1900—1937年)江西省宜春县人,黄埔军校第三期宪兵科毕业,抗日英烈。历任排、连、营长等职。1932年,一二八淞沪抗战时,在第87师任营长,后升任该师522团团长。1937年, 参加淞沪会战升为该师第259旅少将旅长;11月,奉命撤退上海后,率部投入南京保卫战,12月12日牺牲。新中国成立后,易安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2014年9月1日,易安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。
(三)黄埔军校附设宪兵教练所
1925年底,东征东江底定后,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营调回黄埔训练,总司令蒋介石以东征时宪兵随军作用甚大,为培植北伐宪兵,特于1926年2月,在广州成立黄埔本校附设宪兵教练所,选训学生二百余人以为干部,由杭毅任所长。
宪兵教练所由广州卫戍司令部宪兵营改组扩充,招收200余人受训,6个月毕业。至3月下旬编学兵三营,宪兵一连,共三百余人。
1926年2月,黄埔军校宪兵科毕业时,正值宪兵教练所成立,当时易安华正从宪兵科毕业,即入宪兵教练所任少尉队附,而应怀宗也从宪兵营调任宪兵教练所上尉教官。1926年7月10日,北伐在即,宪兵教练所举行毕业式,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施以训话。8月,毕业时共计241人。
1930年代的黄埔同学总名册收录了宪兵教练所同学241人中的240人(遗漏一人不明):程佩、稽光、李铣迺、缪省三、孙芳胜、万宅仁、汪家福、姚应龙、张振华、朱瑞卿、朱世杰、孙家武、巫杰臣、吴振元、谢秉权、陈剑英、陈慕尧、陈廷华、崔棠、古咏鸿、黄劲节、江大光、江肇基、赖贵成、李冠潮、李家桐、李玉良、梁鹏、梁新、林紫芳、凌进元、刘自达、卢斌、聂伟雄、容启洲、容寿锦、王一平、王兆球、吴愠山、吴紫龙、谢福元、谢桂荣、叶德、湛士荃、张嘉猷、周汉光、陈斌贤、陈光宙、甘秀梧、谭超伯、谢精雄、张文镜、陈汉华、陈南洲、胡镇随、黄振寰、刘培初、刘忠孔、马仁、闵云卿、潘秉彝、孙传辉、万逊、王彪、曹杰、曹裕卿、曹璋、曾焜、曾之斌、陈雄、陈仲怡、陈紫侯、戴河清、邓飞雄、傅长均、傅真林、傅宗化、何杰、何凌霄、何蓬仙、何廷汉、何协坤、何镇湘、胡昌基、胡海瑞、胡兆正、黄平、黄英、蒋向义、蒋绪德、蒋祝、邭龙虎、邭权、乐天培、雷声、李昌祉、李成章、李持正、李光䌦、李鸿、李锴、李鹏、李日煦、李瑞琼、李石安、李寿仁、李严炳、李应棋、廖基廉、刘国统、刘尽萃、刘绍汉、卢常安、陆雄、罗希贤、吕春、莫树钧、欧筠、彭杰、彭元龙、省武毅、宋祚胤、孙琦、谭超前、谭国栋、谭雅士、唐济、唐鸣皋、陶楷、万举之、王达、王鹏、王去非、吴剑平、吴梯云、吴雄飞、向韪、向自耀、萧鸿渚、萧孝纯、谢刘权、熊孟曾、许卓韦、杨岛、杨芳猷、杨宏业、杨新民、余仲垣、张豪、张岌孜、张盛基、张握镯、张羽初、周从颂、周得位、周拱五、周家萼、周觉农、周烈、周绍钦、周绍颐、周时俊、周正祖、朱崇鉴、朱濂、祝汉文、亢文鹿、濮方平、沈鹛、汤广源、陶建芳、王寿山、崔景漠、樊立杰、范家炽、何良信、黄思平、黄序宏、邭斌、邭蘶、廖德诚、刘德森、张光、刘振中、聂子刚、阮亮、王正炜、萧飞翘、熊乐荣、徐君若、张运中、张宗育、赵建勋、陈金栋、陈伟震、程清波、黄沛霖、王雨甘、徐宏宣、杨敬之、李有光、陈陶镕、陈屠范、陈维镛、陈希河、崔杰、郭履洲、何一清、侯正照、黄融、郏国选、金焕章、金舜齐、李义师、梁钰、林贵荣、卢超、吕诚汉、马江春、秦友庸、沈周、石玉书、王化龙、王巨卿、王映岳、夏瑞星、项方强、杨植材、叶纯训、叶载芳、张德峯、张景铨、张衍干、张子泉、张子臻、郑翔、周性善、周兆光、朱国伟、曾雄
同时并招考学兵五百余名,要求高小毕业或同等文化程度,于7月4日举行学兵考试,四个月毕业后,即分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团服务。对于学兵,优秀者可升下级干部或转送黄埔军校肄业。
宪兵教练所选训的241人的毕业学历,当时称为宪兵教练所第二期,也称为宪兵科第二期。如此称呼是有原因的,一是为了承接宪兵科,之前毕业的宪兵科称为宪兵科第一期;二是为了区别于学兵,因为学兵亦称出身为宪兵教练所毕业。
1926年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。所以该宪兵教练所毕业学员又称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科第二期”。
1936年黄埔军校甄别毕业生,经统计学籍登记在宪兵科和宪兵教练所名下的合计有129人(宪兵科34人、宪兵教练所95人),比军校史稿记载的241人,缺少了146人。原因多半跟当时的甄别规则有关。他们因为重复学籍,当时未选择宪兵教练所登记学籍。当时甄别规定凡有重复学籍的,例如黄埔军校某期毕业,复在军校高等教育班毕业,或又在步兵专校毕业之类,只能选定其中一个学籍登记,不得重领。
【萧克】(1907-2008),原名萧武毅,湖南嘉禾县人。1926年初考入了宪兵教练所(后归到黄埔军校),被分配到第六支队(队长兼教练刘嘉树)。1927年初,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、连长。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8月,萧克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。后历任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、红4军第12师师长、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、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、红六军团军团长、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、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、八路军第一二零师副师长、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、政治委员、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、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、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、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、国防部副部长、训练总监部部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、军事学院院长兼第1政治委员,中共中央军委委员、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、第一政治委员、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、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,2008年10月24日逝世。
萧克
(四)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宪兵组
1928年中央第一次裁兵后,中央军校为使优秀军官乘时深造起见,特于9月27日设立军官研究班,以造就专门人才,委周址为班主任,严尔文为副主任,为宪兵、警察、政治及土木工程四组招训,修业期间定为一年,于是年12月6日开学,至1929年12月毕业,其中宪兵组学员三百七十九人,于毕业后改组为宪兵教导队,实习服务。
(五)广州卫戍司令部宪兵教练所
1925年10月,广州卫戍司令部于本市北横街开办宪兵教练所,训练学生五百人,由"杭毅"任所长,学程四个月(步兵教育一个月,宪兵教育三个月),由北京宪兵学堂毕业之宪兵先进杭毅等负责教育,"宪兵学"课目由所长杭毅亲讲,学生结训后授与宪兵军士。
1926年2月1日,宪兵教练所第二期开始招生陆续入所。同月,宪兵教练所第一期学员结业。3月,招收黄埔军校入伍未考取新生。
2月14日,广州卫戍司令部宪兵教练所前次招考学兵发榜;22日未考者重行试验。
2月24日,蒋中正手諭宪兵营及宪兵教练所、军乐队均归陆军军官学校。
1926年7月,宪兵教练所第二期结业,三百余学生授与宪兵军士资格任用,分发至国民革命各军部队。八月,宪兵教练所并入黄埔中央军校,成立「军校警宪训练班」。
